來! 發展海洋生態旅遊!
香港不只是購物天堂。本地的地質公園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正好提醒我們是時候發展一直被忽略的海洋生態旅遊—只要做法正確,本地海洋生態及社會絕對可因此而得益。香港昔日是個漁村,到今天仍擁有豐富的海岸和海洋天然資源,海洋更佔全港七成面積。香港有230個島嶼,超過1000種魚類和80多個硬珊瑚品種,後者種類較整個加勒比還要多。可惜,本地美麗的海岸線和海洋景色似乎未受市民和海外遊客的重視,為甚麼呢?
在1996年,漁農處(即後來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香港劃定四個海岸公園;然而,15年來政府並未有積極推廣海洋生態旅遊,就連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官方網頁Discover Hong Kong亦未提及香港擁有可供浮潛和休閒垂釣的獨特海岸景點。政府一直只集中宣傳本港為購物和美食天堂,落力鼓吹豪華消費,只輕描淡寫地推廣生態旅遊。
事實上,香港並不僅是購物聖地。本地三面環海,極具發展海洋生態旅遊的潛質。本會高級海洋保育主任李美華表示:「我們已具備公眾碼頭和漁船等種種必要的硬件。海洋生態旅遊能帶來可觀的收入和大量工作機會,除了惠及經濟外,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市民關注環境。」這點對本港非常重要,因為將不符合可持續原則的本地漁業轉型為如海洋生態旅遊等可持續經濟模式,有助市民和相關人士了解健康的海洋是確保穩定經濟收入的關鍵,久而久之便可促成各方同心協力保護海洋。
立法會在2011年5月18日通過禁止拖網捕魚,有利本地水域生態系統回復元氣,正好為發展海洋生態旅遊提供絕佳機會。海洋生態旅遊更可為受新措施影響的漁民(見補充報導)提供出路。根據本會在2007年委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進行的研究,顯示禁止拖網捕魚後,,共可帶來高達港幣28億元的潛在經濟收益,當中包括本地漁民轉型帶來的收入。
香港的地質公園在短短兩年間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足見本地的海洋生態旅遊景點極有潛力發展成國際知名的旅遊勝地。不過,香港的生態旅遊發展遠遠落後於其他東南亞國家,鄰國如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早於10年前已開始推廣海洋生態旅遊,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到訪,當中更有許多是香港人。以馬來西亞的熱浪島海洋生態公園為例,該處於1995至2005年間,為國家帶來港幣一億二千一百萬元純利。事實上,在香港從事與海洋相關的業界人士,亦不滿政府未有積極支持海洋生態旅遊業。
香港的水域是否清澈得可以進行出海或潛水活動?專業潛水員歐紹堅創辦潛水歷險會超過10年,專門營辦潛水行程。他說:「很多人認為只有出國才能欣賞水底的自然美景,但並非如此。香港仍有像西貢般適合潛水的水域。」他認為,香港人十分熱衷海上活動。他道:「在夏天的旺季期間,中心每天平均安排200人出海。生態旅遊是大趨勢,很多市民都有興趣更深入認識環境。」2003年沙士期間,許多本地旅行社推出一日生態遊,深受大眾歡迎,亦證明本地市民支持生態旅遊。單在該年就約有30萬人參觀本地的海岸公園。
香港人其實熱愛海洋。本會在2008年曾進行調查,發現96%受訪人士支持在香港設立禁捕區,87%支持禁止在本港四個海岸公園進行商業捕魚活動。更有約六萬人簽署「拯救海洋大行動」請願書,呼籲政府推行更多海洋保育措施。
李美華說:「許多舉辦生態導賞團的公司和旅行社都積極宣傳海洋旅遊,但礙於資源有限,未能向海外遊客推廣。」區先生亦贊同有關看法:「旅遊小冊子中並無提及海洋活動,部分尋找潛水地點的海外旅客只能向酒店查詢,但有時酒店亦未必有相關資料。」
假如政府不肯提供必須的軟件和制定政策,許多本地市民和旅客將無法認識香港的海洋美景和自然資源。政府應了解海洋生態旅遊可帶來的經濟收益和利益,並認真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