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Our News
綠海龜屍體西貢擱淺 海洋垃圾塞滿腸臟
剛過去的周末,有市民於西貢白臘仔沙灘發現一具相信已死去多時的綠海龜屍體,更發現綠海龜的胃部和腸道充斥了大量海洋垃圾,包括尼龍繩、膠條、包裝袋等。根據市民向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提供的資料,此為本港首次有公開證據證實海龜攝食海洋垃圾的個案。WWF對於被列為瀕危物種的綠海龜深受海洋垃圾嚴重威脅表示關注及痛心。
發現綠海龜屍體的市民黃小姐表示星期六(10月24日)已聯絡漁護署跟進;第二日綠海龜懷疑被附近野狗拖行至支離破碎,內臟四散,更發現其胃部和腸道內塞滿海洋垃圾,對此十分震驚︰「我既憤怒於人類對海洋生態的破壞,也歉疚於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將海洋生物推向現在的困境。」
綠海龜體內積聚的垃圾包括有尼龍繩、膠條、包裝袋等,均為塑膠製品。根據「育養海岸」計劃上周公布的首年調查結果,本港普遍有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當中六至八成半的海洋垃圾為塑膠製品,大多數為即棄用品如包裝紙、膠袋等,亦有為數不少的膠繩索、廢棄漁網等。不幸的是,這些垃圾均被發現於死去的綠海龜體內。塑膠垃圾於自然環境中難以分解,進入生物體內除了不能被消化、有可能令其中毒之外;如未能排出體外,更會阻塞腸道,導致其營養不足或飢餓而死。此外,海龜及其他海洋生物亦會被海洋垃圾如廢棄漁網及繩纜等纏住而受傷或窒息,海龜的繁殖成功率亦有機會因海灘滿佈垃圾而下降。
綠海龜面臨全球絕種威脅,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列為瀕危物種,在本港是受保護動物,過往於本港多個沙灘產卵,現有產卵地主要是南丫島的深灣沙灘。島上的繁殖地受到保護,於繁殖季節期間更設有專員巡查看守。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指:「漁護署專責處理海龜擱淺及拯救個案,本會早前多次向該署查詢曾否發現擱淺海龜有吞食海洋垃圾的情況,但未能獲得相關資訊。今次事件引證本港確實有海龜攝食大量海洋垃圾,情況令人憂慮,凸顯海洋垃圾正嚴重侵害海洋生態系統。本會亦正在向署方跟進今次事件。」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綜合報告,世界各地的海龜死亡個案中,有五成至八成曾攝食海洋垃圾。巴西更有超過一成個案(13.2%)因直接吞食海洋垃圾致死。除海龜外,包括海鳥、魚類、鯨豚等生物均受海洋垃圾影響而受傷或死亡。例如,上星期台灣有一尾抹香鯨擱淺,經專家解剖後發現胃部塞滿漁網和膠袋。
根據「育養海岸」調查結果,香港各個擁有豐富物種的天然海岸生境中,即使是一般市民平常接觸不到的海底環境,亦正受塑膠垃圾嚴重威脅。WWF認為政府必須正視此生態危機,摒除以往只著重處理公共衛生及景觀問題的做法,積極從生態保育角度出發解決海洋垃圾問題。本會亦呼籲市民攜手協力妥善處理廢物,避免垃圾以任何渠道進入海洋環境,並身體力行參與海岸清潔活動,拯救我們珍貴的海洋生態。
此外,八月底有市民發現鯨鯊屍體於長洲對開海面漂浮,惜當局及專家由於現場環境限制未能解剖屍體檢查內臟,錯失了解本港珍貴海洋生物如何受海洋垃圾影響的機會。由於為珍貴物種做解剖有助調查其死因,對物種保育有重大意義,本會促請政府設立機制,於未來處理大型或珍貴海洋生物屍體時,研究海洋生物曾否攝食海洋垃圾或受海洋垃圾影響致死,統計並建立公開資料庫,讓社會各界更全面了解海洋垃圾對生態造成的威脅。